2025年9月13日至14日,由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北京语言大学章黄学术理论研究所、岭南大学环球中国文化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方知网数字人文联合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共同协办的“声律 ·格律 ·乐律:中国古代语言、文学、乐舞韵律艺术”研讨会在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中文系举行。近四十位来自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与会。


会议现场
9月13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李兆基人文学苑3205会议室举行。开幕式由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中文系副主任程苏东主持。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中文系主任杜晓勤致欢迎辞。
杜晓勤教授从“律”的概念谈起,指出“律”就是一种声音变化的规律。这种声音变化的规律,在自然界中称为“天籁”;由各种语音形成的,就是“声律”;由乐器、人声演唱形成的,就是“乐律”;呈现在语言艺术中,则变成了文学作品中所谓的“格律”。而中国古代文学从源头开始就是一种带着韵律的,或者说是和着乐舞而产生的一种音乐文学。音乐史、音韵学、古代文学等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展开研究,成果斐然。北大中文系在这一方面也有着优良的研究传统,从黄节先生的“诗律”课、王力先生关于汉语诗律的诸多著作,到葛晓音老师、钱志熙老师的系列研究成果,再到如今年轻一辈的学者,都在此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近年来,更是有越来越多不同学科的学者参与到了“律”的研究中。杜晓勤表示,今天很高兴能在北大召开此次跨学科的研讨会,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能够畅所欲言、发表高论,把目前还相对小众的关于韵律问题的跨学科讨论推向更高的境界。

杜晓勤致辞
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博雅荣休教授葛晓音发表题为《隋唐燕乐概念辨析》的大会主旨演讲。她提出隋唐燕乐有两种含义,一指广义的燕享之乐,即“宴乐”,一指张文收所创制的使用 27 种乐器的乐部“䜩乐”。报告中指出,“燕”“䜩”都有宴会、宴享之义,“䜩乐”“燕乐”被当作同义词来论述是普遍现象。在贞观十四年张文收创制‘䜩乐’之前,隋之九部乐中没有燕乐。在对“䜩乐”的创制与发展史进行梳理,并将“䜩乐”与龟兹乐、清乐、雅乐部乐器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䜩乐”与清乐、雅乐、龟兹乐等其他乐部的主要差别在乐器组织:“䜩乐”比龟兹乐多了玉磬、方响、筑、筝等属于雅乐和清乐的东西,又比清乐、雅乐部的乐器多了琵琶、五弦琵琶、觱篥等胡乐常用的乐器。由此可见,“䜩乐”本属宴享雅乐,在盛唐时期逐渐与胡部合并,而中晚唐时,五弦、琵琶、筝等“䜩乐”的主要乐器则成为了俗乐的代表乐器,燕乐由宴享之乐逐步变成了唐末俗乐。报告最后,葛晓音教授指出,在研究词乐使用隋唐“燕乐”这一概念时,应当从其乐器构成的特点及概念内涵的发展着眼,与包罗万象的宴享之乐区别开来。

葛晓音演讲
程苏东教授指出,韵律艺术不仅构成人类语言的重要特质,而且在文学、乐舞等艺术形式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需要从多学科视角加以讨论。他表示,北大中文系过往与各个单位一起组织了很多跨学科的会议,对整个中文系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开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此外,北大中文系自2019年成立“中国古典学”这一学科交叉平台以来,积极推动跨学科研究,同时与海内外机构共同主办各类学术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程苏东发言
第一场的主题演讲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赵敏俐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韩经太共同主持。

赵敏俐、韩经太主持
天津大学教授施向东作题为《关于汉语韵律结构的模式的一些想法》的报告。文章对《诗经》《周易》《左传》等书中韵语的韵律变化进行了分析,提出上古音节有2韵素、3韵素、甚或4韵素的不同,以此为基础可以构成诗句节奏的旋律。报告指出,韵律可以制约音法、诗法和文法,限制汉语音节、诗歌节奏和语言表达的现实可能性。

施向东演讲
岭南大学教授蔡宗齐作题为《古典诗歌题评句的演变:从〈诗经〉》到唐五律》的报告。文章以题评句(topic-comment sentences)与主谓句为汉语诗学的两种核心句型,对《诗经》《楚辞》、先唐五古及唐五律中的题评句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对题评句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报告指出,至唐五律时,题评句迎来质变,题语与评语成分多元化,促进唐诗发展至新的艺术高度。

蔡宗齐演讲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玫作题为《白石歌曲旁谱的细节探讨——有关音乐与词的结构关系》的报告。文章对《白石道人歌曲》旁谱的谱字符号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其中一些歌谱特有的沓字使用情况的分析,归纳出这些符号在旋律节奏和装饰性方面的具体意义,也体现出与词的结构对应关系。并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放在文学、音乐学两个领域交叉互动中深入讨论的案例。

李玫演讲
第二场主题演讲由清华大学教授谢思炜与岭南大学教授蔡宗齐共同主持。

谢思炜、蔡宗齐主持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李昌集作题为《古代诗歌声律的宏观考察和理解》的报告。报告指出古代汉语诗歌的声律模式有“自然”和“人工”两种类型:“自然声律”是生活语言转化的诗歌声律形态;“人工声律”是诗人对“自然声律”的感知体悟和“声律美学”的重构。两种声律都凝聚着汉语声音的形式美。在古代诗歌声律演进史上,“人工声律”成为古代以诗歌为载体的一种雅文化标志;“自然声律”则伴随着生活语言的衍化和新生前行,在新型诗体中显示汉语声音的魅力。

李昌集演讲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韩经太作题为《中国声音美学的“天籁”理念及其诗意象征》的报告。文章对嵇康和郭象在庄学阐释上的不同路向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庄子“天籁”说“吹万不同”命题作了新的阐释。报告探讨了中国声音美学以儒家为主还是道家为主的问题,指出尝试儒道互补的整体结构和道家为主的阐释路向或是解决之道。

韩经太演讲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冯胜利作题为《论汉语“三字律”和“三字尾”的历史来源及其美学特征》的报告。文章对古代诗歌中“三言节律”“三言诗行”与“三言诗尾”的历史来源、节律机制及其美学效应进行了讨论。报告指出,韵律文学的研究,须以韵律结构及其音乐属性和美学特征为基础,发掘汉语的诗歌的韵律艺术。

冯胜利演讲
9月13日下午,第一场小组讨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玫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何宽钊共同主持。

李玫、何宽钊主持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谷杰作题为《宋元“起调毕曲”说与词韵关系考辨——兼及敦煌乐谱与姜夔乐谱实例分析》的报告,探讨了宋元“起调毕曲”说的“基音”种类与词韵的多层匹配关系,以及北宋燕乐宫调在词乐宫调中的运用。

谷杰报告
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金溪作题为《从音乐文学史的角度看早期知识阶层的“作者”意识与旋律观念》的报告。她从音乐文学史角度剖析先秦“自作歌”,认为其体现了早期知识阶层的作者意识与旋律观念,对后世文人诗歌和音乐有重要的影响。

金溪报告
中央音乐学院讲师陆晓彤作题为《词调音乐的“犯调”性能》的报告。文章聚焦词调音乐的“犯调”性能,结合《梦窗词集》与清代乐谱分析其转调原则、犯调范围。

陆晓彤报告
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宋克宾作题为《论工尺谱字所呈现的十二音体系》的报告。他辨析工尺谱字呈现的十二音体系,指出其基于“两仪五度相生”形成封闭音高结构,不同于三分损益律,自然律制下“律”“调”“谱”“器”共生共存、互为表里。
第二场小组讨论由武汉音乐学院教授谷杰与湖南大学副教授黄琪共同主持。

谷杰、黄琪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惠国作题为《近百年明清词谱研究的进展与问题》的报告,综述近百年明清词谱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强调文献清查与词律校订是当前最迫切的工作,而对明清词谱的词学史地位和学术价值认识不足,也是当下比较普遍的问题。

朱惠国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高晓成作题为《诗歌用字的清浊问题与最早的声律谱——王昌龄关于诗歌声律的两个贡献》的报告。他指出王昌龄记录了早期诗歌用字的发声清浊规则,并创制了最早的近体诗声律谱雏形,为平仄谱的正式出现奠定了重要基础。

高晓成报告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淑丽作题为《以意为主:白居易格诗句法研究》的报告。报告通过分析白居易格诗的修辞、循环与意群使用,论证其“以意为主”的诗学主张与结构方式。

刘淑丽报告
清华大学教授李飞跃作题为《近体诗律的历史生成与模式分析》的报告。他引入统计与函数方法,基于计量分析提出近体诗律生成模型,以数学方法揭示和解释了以四声八病为代表的齐梁体向唐代近体诗律的扬弃过程与转变原因。

李飞跃报告
第三场小组讨论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惠国与上海大学副教授郑妞共同主持。

朱惠国、郑妞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李建强作题为《梵语的重音与汉语的声调》的报告,结合梵词的语法形式确定重音位置,通过观察译音汉字的声调规律,推测吠陀梵语的重音规则在佛教咒语的诵读中可能依然存在,依然保存乐调重音。为汉语声调研究提供线索,为梵语研究提供参考。

李建强报告
西南财经大学讲师卢俊霖作题为《从汉魏到永明:声调对立的演进及其节律机制》的报告,从节律学的角度为永明诗律提供统一解释,并通过考察汉魏至永明时期声调对立的演进,揭示五世纪左右诗律系统发生的质变。

卢俊霖报告
浙江大学研究员戚悦作题为《从中西比较视域看乐府诗的重复及其音乐性——兼论“晋乐所奏”与“本辞”的关系》的报告。文章以中西比较视角分析乐府诗的重复现象,借镜欧洲歌谣解读乐府中不同的重复形式,并探讨“晋乐所奏”与“本辞”的复杂关系。

戚悦报告
郑州师范学院讲师韩丹作题为《左思〈三都赋〉声律格局考》的报告。她将声律分析与古典文论相结合,通过对三地之赋不同声律格局的描写,重新认识了《三都赋》超越东汉京都赋的价值,并从诵读角度揭示了其被西晋时人“竞相传写”的原因。

韩丹报告
9月14日上午,第三场主题演讲由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冯胜利与关西大学教授长谷部刚共同主持。

冯胜利、长谷部刚主持
台湾大学教授蔡瑜作题为《盛唐拈二体的声律实践与美感特质——以李白、杜甫为主的探讨》的报告。文章对李白、杜甫诗作中在实践“拈二”这一体式时所表现的声律特征进行了分析。报告指出,“拈二”既是元兢调声三术的核心,也是发展为二四黏对的基础。“拈二体”有着有别于古、律二体的声律美感,有着别具一格的体式特征。

蔡瑜演讲
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教授孙玉文作题为《从〈诗声分例〉看孔广森对韵例及其与诗歌内容分层关系的认识》的报告。文章对《诗声分例》中的韵例分类进行了详细说明并评价了其学术史意义。报告指出,孔氏注意到《诗经》韵例的系统性,重视汉唐以前对《诗经》篇、章、句划分的研究成果,将韵例归纳和每一章的内容分层密切结合,保证了韵例分析的客观性。但是囿于当时的古音研究成果,孔氏在韵段认定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今后研究《诗经》韵例,必须批判继承这一份成果。

孙玉文演讲
清华大学教授谢思炜作题为《从对偶句看初唐五律的定型——“四子”和沈、宋作品调查》的报告。文章对初唐四子及沈佺期、宋之问五律中的对偶句结构进行了梳理,深入分析了其中结构失对的情况。报告指出,初唐五律定型时期,要求对偶上下句字节分划一致,受构思和造句条件的限制,也有某些对句上下句的整句或部分结构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存在。

谢思炜演讲
第四场主题演讲由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赵塔里木与台湾大学教授蔡瑜共同主持。

赵塔里木、蔡瑜主持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赵敏俐作题为《论中国诗体的音乐发生》的报告。文章从诗乐同源的发生学角度入手,探讨诗体生成的声音要素,音节、音组、诗句、押韵在诗体产生中的作用,特别指出对称音组,尤其对称性原理在诗体生成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的声音组合方式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中国各类诗体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就是不同时代的诗人,依据对称性原理,不断地探讨诗句、诗行、诗体在不同层级的对称与不对称的组合方式,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各类体式得以形成的共同的声音奥秘。

赵敏俐演讲
关西大学教授长谷部刚作题为《唐传古乐谱与音乐文学关系考——以〈五弦谱〉〈敦煌乐谱〉中的词曲配置问题为中心》的报告。文章聚焦于林谦三译谱时的歌词配译问题,梳理了以往学者关于乐曲的乐调、节拍构成与诗歌韵律的对应关系的主要观点。报告指出,通过对已复原唐乐曲的旋律结构、诗及曲子词的声调配置进行模式化分析处理,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探明唐代歌词声调的音值特征。

长谷部刚演讲
第四场小组讨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李建强与浙江大学研究员戚悦共同主持。

李建强、戚悦主持
上海大学副教授郑妞作题为《〈淮南子〉的“语音技巧”及其应用分析——兼论“语音技巧”对诗歌韵律研究的启示》的报告。文章对《淮南子》中所运用的“语音技巧”类型进行了系统考察,并从古籍异文校勘与语音系统及古音构拟两个层面,分析了该类语音现象在文献学与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郑妞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赵团员作题为《〈老子〉排比句语音技巧研究》的报告。文章以《老子》传世本和简帛本为研究对象,将《老子》排比句语音技巧分为接近“祖本”的原生语音技巧和后起的次生语音技巧。并结合语音技巧分析了《老子》文本变化的原因及类型。

赵团员报告
山西大学博士后吴忆南作题为《汉语双音化与上古雅、郑歌诗的韵律结构》的报告。文章对西汉雅郑歌诗的体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雅乐因其齐一而适于面向公共、教化万民;郑声因其参差而只能面向私人、满足私欲。报告指出,研究古代歌诗系统的韵律语体机制对我们理解古典文化、探索当代新知具有重大意义。

吴忆南报告
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助理教授雷瑭洵作题为《上古音耦技巧所见语音感知》的报告。文章对“音耦”这一术语及音耦技巧的类型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诗经》《楚辞》和司马相如赋中的音耦技巧进行了对比分析。报告指出,音耦连用手法反映西汉时人已有对音节内部声、韵的精细感知,这可以视为反切起源的内因。

雷瑭洵报告
9月14日下午,第五场小组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高晓成与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金溪共同主持。

高晓成、金溪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程悦作题为《双声叠韵与上中古诗歌声律的互动:共生、冲突与融合》的报告,系统阐述双声叠韵与上中古诗歌声律互动的三阶段历程,揭示其从共生、冲突到融合的动态发展。

程悦报告
湖南大学副教授黄琪作题为《盛唐“声律”与“风骨”范畴的平衡关系及诗学成因》的报告,深入剖析盛唐“声律”与“风骨”的平衡机制,指出其根植于“气”论思想与盛唐诗人的理论综合创新。

黄琪报告
重庆师范大学讲师杨照作题为《论盛唐的两类特殊的五言句式》的报告。她通过分析盛唐五律中“○仄平仄平”与“下三连”两类特殊句式的律句属性与表意功能,再次评估这二者的地位,重新界定盛唐律句的声律多样性及其后世演变。

杨照报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讲师赵化作题为《从吟咏传统看唐代诗人的创作实践》的报告。文章从吟咏传统切入,强调“吟”“咏”作为唐代诗人口头创作方式,不仅是触发灵感、辅助构思的有效手段,也是诗人即时抒发情志、赋予诗歌“声韵美”的重要途径。

赵化报告
第六场小组讨论由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淑丽与中央音乐学院讲师陆晓彤共同主持。

刘淑丽、陆晓彤主持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辉作题为《“仪式”与“歌唱”视域下〈诗经〉的“口头性”及其消歇》的报告。他在“仪式”与“歌唱”视域下重审《诗经》口头性,辨析其创作、传播与流传各阶段的口头性特征与消歇过程。

李辉报告
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助理教授向筱路作题为《“变文以取韵”与“异章而变文”——例谈古代韵文中内容与形式的协调问题》的报告,以《毛诗正义》所说的“变文以取韵”与“异章而变文”为例,探讨古代韵文为协调内容与形式所采取的调整策略,揭示其对文学语言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向筱路报告
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助理教授胡琦作题为《流动的“音乐性”:章句之学与〈诗经〉的有声诵读》的报告,梳理先秦至清《诗经》章句之学的发展,指出历代学者通过断句实践不断重构《诗经》文本的“音乐性”,显示了对韵律美学的持续建构。

胡琦报告
圆桌会议由杜晓勤主持。赵塔里木首先作题为《卫拉特方言历史音变信息在民歌演唱中的遗存》的报告,用具体案例说明额鲁特民歌中存在复辅音中元音显现、曲首音型构造两类现象,并推断其大概率形成于卫拉特方言多音节词重音位于末音节的历史时期,本质是方言音变信息在民歌演唱语境中的活态遗存。杜晓勤进而强调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之间存在有机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在研究时要回到特定历史时期。何宽钊从音乐研究的角度,提出希望做到文学和音乐之间的结合,希望通过对音乐性的召唤,让音乐得以显现,并强调要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找到推动现象演进的背后力量。朱惠国也指出词学研究在词乐、词韵方面的欠缺,希望通过跨学科方法,解决词学界的问题。雷瑭洵结合王力讨论语言形式美的文章中对“语言音乐美”的阐释,指出用语言来构造音乐性的美感,既可以不用音乐而只用语言本身构造音乐美,也可以用语言来适配音乐。陆晓彤则从整理术语工作出发,提出中西乐器的术语的内涵变化、术语单双字的来源不同等问题。李昌集、李玫针对文学作品中“红豆记声”背后的记谱问题,以及依字行腔、曲首音型等问题展开讨论。

赵塔里木报告

圆桌会议
闭幕式由孙玉文主持,李飞跃、赵团员、金溪三位学者进行了总结发言。李飞跃将感受总结为三点,首先指出学术研究基本范式上从文本共时结构相历时结构转向;其次提到学界知识对齐有了新的标准,数据库、工具平台成为经验判断的重要依据;最后强调要把人作为变量加进来重新进行思考,声律的审美效果研究,关注到学界面临的利用工具平台处理经验和规则、跨学科知识对齐的问题。赵团员在发言中提出,技术和数据变得有效需要基于概念的不断精确化,强调跨学科概念的建立,术语跨学科沟通的重要性,并表示对通过不同学科结合还原古代文学艺术语言现场的期望。金溪回顾了韵律学跨学科学术图景的展开,希望韵律学能最终形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彼此支撑且以“律和声”为统摄的立体架构,从而达到各学科“八音克谐”的状态,以跨学科视野促成真正深入有效的合作研究,希望能将这一事业继续推动下去。孙玉文作最后的总结发言,首先强调了跨学科交流机会的宝贵,其次指出现在学界研究愈发精细化的趋势,再次提到针对具体问题利用计算机新工具、新方法的重要性,最后肯定了与会学者利用形式化、可操作手段提高研究客观性。在热烈而真挚的学术交流氛围中,“声律 ·格律 ·乐律:中国古代语言、文学、乐舞韵律艺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闭幕式

大会合影
文字:王司琦 徐莫迟
图片:张正蒙
排版:吴纪阳 邓思锐